化工原始创新进入关键期
日期 2006-06-05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李宏乾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对于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2006年将是不寻常的一年。
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5月,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办;同样在5月,尊龙凯时委员会高调庆祝成立20周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值得关注的是,基金委在20周年庆典上,呼吁加速自主创新步伐的同时,还大力号召基础研究工作者加强原始创新。
当前我国科技竞争力还相对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短缺,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追根溯源,还是因为缺乏原始创新。这一令人忧心的现实,在我国化学工业尤其突出。
虽然我国化学基础研究工作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化学论文的发表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位,在国际化学类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以及被国际引用的篇次数量,都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原始创新在提升化工业竞争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学化工界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理论、新反应、新方法和新思路很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工艺技术更加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化工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强化我国化工科研的原始创新,已刻不容缓。
从源头创新发展基础研究,为技术发展夯实根基,其根本在于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近年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不断加速,使得原始创新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已关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是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化工行业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有识之士认为,开发原创性自有知识产权成果,是我国化学化工界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扎实地做好原始创新工作,使创造性的化工基础成果更多一些。
对此,基金委化学部作为我国化学基础研究的组织管理部门,已决心营造有利于激励原始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化学源头的创新,加快我国化学基础研究工作的进展。该部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化学中长期发展的三大科学问题:合成化学研究、生命体系调控过程中化学本质的研究、化学理论与计算机模拟研究。
这些努力为我国推进化学基础研究、提升化工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指明了道路。化工科技工作者们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