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基础研究为应急交通疏散建言献策

      日期 2009-04-27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柯可 张双虎  【 】   【打印】   【关闭

        随着私家车的日渐增多,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道路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道路的安全、畅通,尊龙凯时委和科技部都立项资助过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杨孝宽课题组的“大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交通组织与疏散方案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

        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已经被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应急指挥中心所借鉴使用,并在北京市交通委协助北京市奥组委开展奥运突发事件应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久前,该课题组得知,他们提出的应急交通疏散预案仿真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成果,也将为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应急方案不可或缺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应对两类问题,一是地震、洪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另一类是人为破坏或事故。”杨孝宽说,“当时,我们主要是从奥运期间的交通安全考虑,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我们应用什么样的应急交通组织与疏散方案,因为奥运毕竟是件大事,不容许有半点闪失。”

        2003年SARS暴发之后,国务院就开始制定针对各种情况的应急预案,近年来发生的地震、雪灾、海啸、暴雨等各种由极端天气造成的紧急事件,也使得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9•11”事件之后,全球开始高度关注恐怖袭击。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伦敦地铁爆炸、菲律宾爆炸等一系列恶性事件也让中国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对于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不可能等到发生后再讨论对策,这就是要预先研究应对方案的重要原因。当时我们没有处理这方面问题的经验,中国虽然没有发生过这类情况,但政府要有这方面的准备,要有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应对方案和措施。当然,应急预案牵涉极广,交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主要从交通方面着手,因为从某种角度讲,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妥善处理,很大程度上和交通运输相关。”杨孝宽说。

        “从交通的角度来说,应对突发事件不外乎提供交通工具和道路的保障两方面。”杨孝宽说,“突发事件中组织与疏散包括救援人员送达和事件中人员的疏散。这和事件性质有关,如果是危险品泄漏,主要是出险点周围多大范围内人员的疏散和当地的交通疏导问题。如果有人受伤,还有抢救人员如何就位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中提出两个通道,一是疏散通道,一是救援通道。这两个通道有时可以合二为一。但最好是分开,可以避免出现次生事故。”

        管理也是运输能力

        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保证运动员及领队、技术官员、媒体成员、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普通观众、参观者等的出行要求,课题组将落脚点放在了运输工具上。

        杨孝宽说:“奥运期间,各种相关活动需要多少运输工具;公交站点安放在什么地方合适;开、闭幕式和不同赛事用什么样的交通方案疏导;另外还有人员的培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应对;到什么地方接人,把这些人接到什么地方……这些我们都是事先做好十来套预案,发生哪一类事情,启用什么方案,启用A方案还是B方案。我们都进行过模拟和论证。”

        因为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去制造突发事件,课题组进行该项研究时借鉴了不少发达国家在应急救援方面的经验。“美国曾发生过事故当中并无人员受伤,但人员撤退时反而发生意外伤害的例子。所以,我们的方案中倾向于将疏散和救援通道分开。”杨孝宽说,“当然,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道路交通情况。为此,我们开发了一套仿真车辆模拟系统。针对什么类型的事故,我们投入多少资源,用多少时间把事故处理好,让道路交通恢复正常。”

        杨孝宽认为加强交通管理的能力比建设更重要。“解决奥运交通问题为我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在于合理规划。在面临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等危险品泄漏时,应急路网规划和交通组织管理系统的问题很重要。此外,对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演习和日常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普及也很重要,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奥运会到世博会

        2008年12月,该项目完成时,该课题总结提出了应急交通疏散研究体系,同时结合北京奥运会应急交通,在交通仿真平台上,对交通组织方案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该课题在多项关键技术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首次从交通的角度出发,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应急交通疏散分为四个等级,并给出了量化分级标准;在避难场所的选择研究中,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应急避难所入选度这一综合性指标,建立了避难场所选取理论模型,同时结合应急避难所选址原则及方位选择原则,给出了奥运应急备选避难所;该课题在应急疏散状态下的驾驶行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了基于最小安全间距的应急疏散模型;通过分析和总结应急状态下的交通流特性,建立了基于时间最短和路段畅通可靠度的应急交通疏散路径选择及交通分配模型,进而初步给出奥运村及周边地区应急疏散路径。并建立了基于仿真的奥运突发事件疏散时间计算模型,并通过仿真的方法加以实现。

        “这个项目很大程度上是以服务奥运为目的,但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这项研究也能为正常生活中的交通保障和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应急疏散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在即,我们提出的应急交通疏散预案仿真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成果也将为世博会期间的应急疏散预案制定提供帮助。”杨孝宽说,“目前我们也在上一个课题的基础上,将以前较宏观的理论模型、措施等具体化,为城市应急反应和应急交通撤离提供一些更具体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