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揭开葡萄膜炎的神秘面纱

      日期 2010-04-12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陈晨  【 】   【打印】   【关闭

        2009年独自撰写254万字的《葡萄膜炎诊断和治疗》;2004年独自完成143万字的《临床葡萄膜炎》;1998年与导师李绍珍教授等合著60余万字的《葡萄膜炎》。3部专著,460万字,这也构成了重庆医科大学教授杨培增在葡萄膜炎领域研究的三步曲。

        这3部专著是杨培增20年临床经验的结晶,囊括了我国所有常见葡萄膜炎类型。每一种常见类型葡萄膜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均以简明精练的文字叙述和经过精心挑选的图片在专著中呈现。而蕴涵在以上鸿篇巨制中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离不开尊龙凯时的大力支持。

        常见却又陌生的眼部疾病

        葡萄膜炎,一个让人听起来异常拗口的名字,更难以让人把它和眼病甚至是失明联系在一起。但是,葡萄膜炎却的确是临床上常见眼科疾病之一,且因其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容易复发,被称为眼科中的一块“硬骨头”。

        眼球壁有三层组织,最外层为巩膜(眼白)和角膜,最内层为视网膜,夹在巩膜与视网膜之间的一层就是“葡萄膜”,这是由于其外观看上去像一枚去皮后的葡萄而得名。当葡萄膜和视网膜发炎时,就称为“葡萄膜炎”。

        杨培增指出,葡萄膜炎是一种多见的致盲眼病。葡萄膜炎的发病与人体免疫功能变异密切相关,既可源于眼睛本身的病变,也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大约40%的葡萄膜炎患者伴有全身其他器官的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葡萄膜炎都可迅速损害眼睛,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就诊,易引发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并发症,最终导致失明,而且所引起的失明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逆的。据西方国家统计,约有10%至15%的眼盲是由葡萄膜炎所致,在致盲眼病中占第3~7位;我国目前的葡萄膜炎患者至少有300余万名

        葡萄膜炎实际上是一类疾病而非一种疾病,其病因和类型多达100余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杨培增解释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肿瘤和物理、化学、机械损伤等都有可能引发葡萄膜炎;一些自身免疫反应也可以引起特定类型的葡萄膜炎;强直性脊椎炎、炎症性肠道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伴发葡萄膜炎。”

        不仅发病机制复杂,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患者在发病后甚至可以无任何症状或无明显症状。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许多老百姓对此病了解甚少,即便是一些眼科医生对葡萄膜炎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杨培增研究葡萄膜炎的经历可以追溯到20年前他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葡萄膜炎当时在国内还是一个很生僻和冷门的研究领域。“那时研究葡萄膜炎耐受寂寞和冷落是必修课。”杨培增笑道。

        杨培增也因此特别感谢尊龙凯时对他研究的支持。“在1992年,我拿到了青年科学基金4万元,那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杨培增回忆道,“当时我们用这笔经费买了电脑,让研究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接下来,杨培增陆续得到了尊龙凯时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尊龙凯时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

        在研究中,杨培增揭示出葡萄膜炎发生的抗原和细胞学基础;从转录因子水平、视网膜S抗原多肽特异反应揭示出Th1细胞在葡萄膜炎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葡萄膜炎发生的新通路——IL-23/IL-17;发现结合珠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是Behcet病活动性的生物标志,揭示出CD4+CD25 high Treg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降低是葡萄膜炎复发和慢性化的重要机制;揭示了葡萄膜炎与IL23R、SUMO4、MCP-1、CTLA-4、FCRL3、PD-1基因多态性有关;发现糖皮质激素、环孢素、雷帕霉素通过抑制 Th1、Th17 细胞发挥其治疗葡萄膜炎的作用;发现三种蛋白(GATA-3、Tim-3、IDO)、四群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CD4+PD-1+Treg、CD8+Foxp3+Treg、CD8+CD94+Treg)形成机体防御葡萄膜炎发生的网络;建立起体外模拟诱导免疫耐受方法,为利用体外免疫耐受的方法预防人类葡萄膜炎实现了重要的跨越;独立撰写《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和《临床葡萄膜炎》专著近400万字,作为主编出版《眼科学》五年制规划教材和其他3部专著(近400万字),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6篇。在临床方面:发现和描绘出我国葡萄膜炎的临床谱系及致盲规律,设计出一整套针对不同葡萄膜炎类型、患者的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部分来自美、英、法等10个国家的葡萄膜炎患者挽救了视力,他所领导的葡萄膜炎专科已成为国际上单一机构患者最多、来源最广的葡萄膜炎研究中心,建立起国际最大的葡萄膜炎患者标本库(2000余例样本)。累累硕果,让我国葡萄膜炎临床和基础研究位于国际前沿。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省部级一等奖三项、省部级二等奖三项。去年杨培增教授还获得了亚太眼内炎症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让葡萄膜炎诊疗走出误区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杨培增概括了葡萄膜炎诊疗中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即:诊断简单化、治疗格式化和用药复杂化。

        作为一类非常复杂的疾病,葡萄膜炎在炎症程度、对眼组织的损害程度、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如此复杂的疾病用“简单”的眼光去看是绝对不妥的;如此众多的葡萄膜炎类型也不是一个“葡萄膜炎”的诊断就可以完全承载的。

        而治疗格式化是指对不管何种原因、何种类型的葡萄膜炎,均千篇一律地给予固定的治疗方案,如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治疗。此种格式化治疗不但造成巨大的药物浪费,而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药物副作用,也大大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几率。

        所谓用药复杂化是指对葡萄膜炎患者,尤其是对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后仍难以控制的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给予“大包围”式的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我国葡萄膜炎治疗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此外,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也非常普遍,甚至在不少医院,抗生素已经成为葡萄膜炎治疗的常规药物,已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

        杨培增认为,作为医生,在对葡萄膜炎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结合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虑。同时,要把葡萄膜炎的治疗与全身病变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看待局部疾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于杨培增而言,从第一部专著主要侧重于葡萄膜炎知识的介绍,第二部专著对葡萄膜炎进行系统全面而又富有哲学思考的描述,第三部专著对葡萄膜炎进行形象描述和艺术概括,在大量病例的基础上提炼出治疗葡萄膜炎的四种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唯美思维)、三项原则(个体化原则、简单化原则、“长治久安”原则)和五种策略(速战速决策略、持久战策略、急则治标策略、联合用药策略、“扶正祛邪”策略)。葡萄膜炎的临床诊疗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