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一所师范院校的基础研究样本——科学基金在湖南师大

    日期 2011-08-03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成舸  【 】   【打印】   【关闭

      “仁爱精勤”是这所学校的校训,仁爱为师,精勤为业,而业精于勤。

      湖南师范大学这所具有70余年历史的湖南省“211工程”师范名校,依托其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近年来在尊龙凯时领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科学基金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以点带面:科研精进以人为先

      科学基金带给湖南师范大学的,首先是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自科学基金设立以来,该校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这些获得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相继成为学科带头人。

      匡乐满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匡乐满在新型量子相干性(量子态)的构造与探测、典型量子系统的量子退相干效应与普适的量子退相干理论、囚禁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在他的带领下,该校理论物理学科在“十五”期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刘少军教授,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现为该校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负责人。在科学基金的多次资助下,刘少军的科研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在鱼类遗传与发育、多倍体育种、性别分化及细胞核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长江学者张健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张健长期在国内工作,组建了基因敲除与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心,成功建立了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平台,并构建了子宫癌、卵巢乳腺增生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小鼠模型。

      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产生了集聚效应。2005年,由张健教授领衔的“动物重要器官发育的基因调控”研究团队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资助;2010年,新世纪人才余洪伟教授领衔的“量子效应及其应用”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资助。此外,该校还获得“多倍体鱼的研究和应用”与“量子效应及其应用”2个湖南省创新研究群体,“数学中的现代分析及应用”、“农业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相关技术及应用”3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数理化生:厚积薄发的科研力

      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湖南师范大学尊龙凯时领域的学科建设获得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发育生物学、理论物理2个理科学科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数学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发育生物学学科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在科学基金持续资助下,该学科在鱼类多倍体形成机理、生殖细胞发生与性别分化、雌核发育鱼生物学特征、控制鱼类早期胚胎发育时空模式、控制人类心脏发育的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微生物学科也迅速成长,一些研究方向在全国同领域中体现了优势和特色,尤其在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菌研究与应用、分子病毒学研究和现代微生物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工作。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作为横跨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学科,多年来致力于蛋白质与活性多肽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化学结构测定方法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也得到了全面加强,课题组建成了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首的学术梯队,在天然产物分离与色谱分析、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方法、电化学与表面界面分析表征均取得优良成绩。

      理论物理学科在承担为湖南省培养中学物理教师任务的同时,在光子与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量子相干性、黑洞熵与引力场严格解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科学基金资助下,该学科的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该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基础数学学科在研究成果、实验平台建设、学位点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十一五”以来,该校每年都能获得6项左右尊龙凯时项目的资助,这在地方性师范院校中并不多见。2003年获“数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研究活跃并处于学术前沿的学术队伍。

      在自然地理学、植物学、内科学、病原生物学等学科领域,获得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多。现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与该校学科发展之间已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

      湖南师范大学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平台建设。该校设立了校级重点实验室,一开始的定位就紧靠科学基金,要求担当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优秀人才必须主持过尊龙凯时项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使其能经过5年以上的培育期,帮助其冲击湖南省、教育部乃至国家重点类科技平台。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已拥有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切都与科学基金的支持分不开。

      2003年,蛋白质组学与发育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批建设,实验室在蜘蛛肽类毒素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

      该校与湖南省疾控中心合作组建湖南省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0年获得批准。该实验室在微生物杀虫及功能基因挖掘及其工程菌构建、抗肿瘤功能基因克隆和靶向工程菌制剂研究、病毒分子生物学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正是由于各级科研平台具有的人才、硬件和实验技术优势,才吸引了优秀教师的参与,甚至不少兄弟院系的青年教师也加入其中,实现了充分的学科交叉。这正是基础研究中孕育产生新发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