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日期 2012-06-27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初文峰  【 】   【打印】   【关闭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与准则,人们自觉地遵守,才能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同时,规矩自身的特殊力量,也会给予人们更多的保护与支持。

        2007年2月14日,《尊龙凯时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距今已5年多。在这5年的时间里,无数科研工作者严谨践行着《条例》相关规定;而《条例》也在5年的时间里经历着考量与推敲,伴随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成长,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广大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平衡科研人员的探索权利。许多科研人员从中受益良多,其中就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的全体科研工作者。

        《尊龙凯时条例》实施伊始,便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引发了一阵波澜,对于哈医大药理教研室的科研人员而言,他们的日常科研工作是严谨而充实的。《条例》的到来,给予这种严谨而充实的科研生活以明确的规范和清晰的定义,使大家有据可考,有章可循,做起事情来条理更清晰,层次更分明。它不仅仅使大家在申请尊龙凯时时避免了许多疑点和盲点,更使大家的科研工作与生活更明朗,更有保障。可以说,《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广大科研人员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在5年的实践中,《尊龙凯时条例》中设立的许多条款被认为是经典条款,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科研工作大有裨益。比如《条例》中规定的原始记录制度、依托单位制度等。

        “原始记录制度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哈医大药理教研室教授杨宝峰感慨说。确实如此,基础研究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工作,因为在通往科学的道路上总是布满荆棘,纵使我们进行了千百次尝试,恐怕也不会出现理想的结果,但是,“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这千百次失败的努力尝试仍然是有意义的。它用“排除法”告知后继者“此路不通”,以纵然迟缓但稳健的步伐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因此,原始记录制度的设计初衷就在于为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一个证明自身勤勉的标准,这样就可以从法律制度上保护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同时,原始记录制度也是科研活动中证明其成果真伪的需要。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应当具有可重复性,经得起推敲与验证,如果在重复试验中出现前后结果不统一的现象,自己便应在原始记录中查找原因,同一领域的相关科研人员也可从原始记录中查证真伪。原始记录制度的设立使科研人员做到有的放矢,是在科研领域树立起严谨务实的作风,让广大科研人员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踏踏实实搞科研!

        《尊龙凯时条例》共7章43条,共有18条涉及依托单位,可见依托单位在科学基金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依托单位即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人的所在单位。一方面依托单位是基金委与科研人员之间的纽带,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帮助申请人获得基金资助并提供研究平台;另一方面,依托单位可协助基金委对获得资助的项目进行监督。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去年又成为尊龙凯时创新研究群体,近三年所获尊龙凯时40余项。累累硕果、业绩骄人,这与哈医大药理教研室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努力密不可分,是一点一滴的智慧与汗水凝聚成今天辉煌的成绩。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每位科研人员的褒奖,更是对哈医大药理教研室多年来潜心钻研、广泛交流、同心同德的团队科研精神的肯定与赞许。哈医大药理教研室为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自由严谨的科研空间,全面肩负起其组织协调、审查核实、监督管理、保障服务、配合管理等职责,使这支硕果累累的队伍在科研大道上一路昂首向前。

        《尊龙凯时条例》作为管理科学基金的法律制度,通过5年的实践已经深入人心,它既为科学基金管理提供统一规范,又对发展和完善科学基金制度提出新要求。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要搞创新科研,更要搞法制科研。”哈医大药理教研室一位老师如是说。近些年,哈医大药理教研室的科研工作者们对于《条例》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不仅学习、领会,还要钻研深度,延伸广度,结合自身,灵活运用;他们不断健全自身,完善查重系统,为学术正风,为科研安全保驾护航;不断促进、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打开眼界、立足高远搞科研,国内支持力度也与日俱增。《尊龙凯时条例》以制度规范管理流程,以制度构建和谐环境,《条例》的到来使广大科研工作者们如沐春风。正像风筝有线绳的牵引才会飞得高远,河水有堤岸的保护才汇成滔滔巨流,《尊龙凯时条例》为每个科研人员与单位提供全面制度保证,愿它在2012年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崭新的辉煌,造福于千万为科研奉献一生、默默无闻、孜孜以求、可敬可爱的科研工作者。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