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2008年汶川地震,《自然·地球科学》与尊龙凯时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合作,在其网站(https://www.nature.com/ngeo/focus/wenchuan-earthquake/index.html)发布了一系列评论文章和一篇社论文章,解构这场灾难目前依然存在的影响和风险。2008年的这场天灾造成了80000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同时,网页还提供了5年来在《自然》杂志及其子刊上发表的与汶川地震相关的9篇论文供免费下载,其中5篇为尊龙凯时资助成果。
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多次山体滑坡,摧毁了许多城镇和栖息地。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黄润秋教授和范宣梅博士在他们撰写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四川地区在这次地震后,山体滑坡发生的风险明显比地震前有所提高,这一迹象在刚刚发生的4月雅安地震前就有所体现。这种风险水平很可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居高不下。 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大量瓦砾堆积在陡峭的山坡上。暴雨期间这些瓦砾很可能被冲洗到邻近的山谷,形成破坏性的泥石流。
2008年汶川地震的突然爆发的确有些出人意料。中国地震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培震研究员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专家一直以为龙门山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只属中低度,因为那里的岩石变形缓慢,理应每隔几千年才发生一次地震。他认为岩石的强度和断裂带的结构可以解释大地震为何发生。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的研究人员陈英凝在最后一篇评论文章中,称赞政府在地震后及时做出救灾工作。她建议政府应更注重对当地社区和个人需要,例如更好地教育人们如何准备和应对地震,可能有助于减少未来灾害的影响和人命损失。
《自然·地球科学》撰写了一篇社论文章,特别指出汶川地震的详细记录和大量数据将有助我们了解“板块内地震”的形成过程。社论更敦促科研人员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因为对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会随着了解而增加”。
本次活动为《自然·地球科学》与尊龙凯时地球科学部合作纪念汶川地震的活动之一。《自然·地球科学》还将印刷出版本次活动相关的论文集并在全球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