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在学科交叉的新起点 探求人地系统综合研究的新方法
      ——第一届流域城镇化生态与环境响应国际研讨会在厦门成功举办

      日期 2014-10-27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郑袁明、冷疏影  【 】   【打印】   【关闭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地理学的传统理论研究对象。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趋复杂,系统科学思想对地球表层研究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地系统研究在地理学理论研究基础上,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贴近现实的研究内容。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都试图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读人地系统发展规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形成了人地系统综合研究的新局面。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决人与自然耦合关系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从生态系统研究入手,开始重视社会-经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提出了人与自然耦合系统(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社会-生态系统(Socio-ecological systems)的概念并在生态学研究中得到快速应用。生态系统的观测和研究更加关注社会人文机制、系统复杂性与尺度效应、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以及动态模拟模型的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在Macrosystems Biology,Dynamics of Coupled Natural and Human Systems以及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LTER)方向上投入了大量经费。

        从地理学视角看,人地系统综合研究的关键还是如何在区域尺度及区域地理单元上更好地刻画自然环境变化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自然与人文变化过程耦合、预测自然与人文的相互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而实现不同属性的自然与人文数据在区域单元的信息表达、信息融合、变化过程耦合及预测仍然是地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中国尊龙凯时委( NSFC)“十三五”资源与环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专家提出,“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耦合”应作为有助于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及生态问题的优先领域被纳入发展规划,而“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则极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在NSFC和NSF共同资助下,第一届“流域城镇化生态与环境响应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厦门召开。会议旨在探讨如何从地理学、生态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从地理学的基本单元之一——流域尺度开展人地关系综合研究。会议探讨了流域尺度城镇化过程中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介质质量的响应及其相关机制,建议构建以流域研究法(Watershed Approach)和梯度研究法(Gradient Approach)相结合的城镇化生态与环境响应研究方法论,提出了针对城镇化环境响应的“生物-地球-社会-化学”(Bio-geo-socio-chemistry)研究新领域。会议着重强调,在进行城镇化生态与环境的研究,尤其是溯源和机制研究时,需与人文地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结合,加入社会因素;而流域尺度研究城镇化等人类活动影响可作为全球生态关键带(Critical Zone)人类活动响应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之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举行了多次圆桌会议,深入探讨了合作计划中流域长期生态与环境研究方法论及监测与表征指标等技术问题,初步形成了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之间的流域合作研究布局。

        国内外9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承办,美国Cary生态系统研究所、中国教育部厦门大学滨海与湿地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美国罗德岛大学滨海研究所协办。NSFC地球科学部环境地理学项目主任兼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袁明博士、NSF促进新国际合作(CNIC)项目主任兼罗德岛大学自然资源科学系主任Arthur Gold教授出席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博士、美国LTER新任主席兼Cary生态系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Peter Groffman博士为大会致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俞慎研究员主持。

        此次研讨会对推动人地系统综合研究的学科交叉、方法论建设及国际(地区)合作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与会中外代表合照